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 |【“碳中和”系列之五】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

导 言

气候变化使人类面临的其他全球重大危机进一步加剧,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和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水资源和粮食安全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等。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福祉构成了明显而现实的危险,由于土地退化和干旱造成的生命和生计的丧失,导致了社区的崩溃。因此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议题,对于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三者的讨论始终无法割裂。


2013年诺华川西南碳汇项目通过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金牌项目认证,2021年4月,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功注册为我国首个符合VCS和CCB双标准的红树林碳汇项目,也是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什么是CCB标准?哪些项目符合CCB标准认证?项目开发和认证流程是什么?CCB标准都有哪些应用和实践?


"清华CIDEG”设立【“碳中和”研究】栏目,刊登关于“碳中和”研究的文章,期待更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积极投稿,引领前沿学科发展。


前言: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的国际讨论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将影响社区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多样性在基因和物种水平的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变化,当森林系统、泥滩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时,储存在其中的碳又将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对气候变化和传统社区的生计造成影响。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三者始终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这一点从有关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讨论中可见一斑。


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生多公约》)是国际环境谈判的两个重要公约,分别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濒危动植物为主要目标。


《气候公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讨论:1998年,《气候公约》第四次缔约方大会(COP4)首次出现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议题;2007年,COP13在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的碳排放机制(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DD)基础上加入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森林以增加森林碳汇(即REDD+);2009年,COP15将REDD+的激励机制和行动机制,以及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社区方面的多重效益加入谈判讨论;随后的气候COP17,对REDD+行动的政策激励机制和技术方法正式达成协议(王敏等,2014)。


《生多公约》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从2000年《生多公约》COP5首次关注气候变化风险,到COP7设立相关议题开展工作,随后COP9上对《气候公约》REDD+条款考虑和制定各公约协同增效指标,再到2012年的COP11上,《生多公约》鼓励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应用保护实现生物多样性与土著及地方社区效益的措施,《生多公约》下的气候变化机制成型用了整整十二年。直到现在,REDD+机制也一直是《生多公约》有关气候变化的主要谈判焦点,缔约方大会多次强调要基于各环境公约增进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活动之间的作用。


REDD+的谈判争论主要在于资金和技术难题,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虽然REDD+机制能为其带来融资机会,但发展中国家融资后的资金和技术远达不到履行《生多公约》中关于REDD+生物多样性安全保障相关义务的要求。例如巴西是REDD+参与国际碳市场筹集资金的主要潜在受益者,其对基于市场的森林计划碳交易项目争论历经了数十年才达到折中,最终巴西联邦政府同意以REDD+项目获得避免毁林方面的技术保证为条件进入碳市场(Xue等, 2013;王敏等,2014;Schulz, 2020)。


同时实现包括缓解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社会和经济利益等多方共同利益并非易事。一项针对分别在《气候公约》和《生多公约》下REDD+制定政策评估的研究,估算了16个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减缓气候变化和保护天然林的收益,发现许多获得REDD+融资的发展中国家虽已提交给《生多公约》生物多样性计划的国家义务(NBSAP),却未提交《气候公约》开发的REDD+森林标准(FRL)。研究倡导努力获得REDD+资金的国家同时关注《气候公约》和《生多公约》的FRL和NBT方案分析,而不是只关注一方(Johnson B等,2018)。2020年2月Nature发表的文章评论也强调,许多国家需要技术支持来指导和监督森林碳汇投资,应同时遵守公认的全球质量认证标准: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前者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自愿性计划,后者是验证同时解决气候变化、支持当地社区和小农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的重要标准(Melo 等,2013;Edward等,2020)。


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的演变

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Standards, 以下简称CCB标准) 由气候、共同体和生物多样性联盟(The Climate, Community & Biodiversity Alliance, 以下简称CCBA)经过两年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项目测试,基于社区和环境团体、公司、学者等专业人士意见,于2005年5月发布第一版。该标准通过了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热带农业研究和哥斯达黎加高等教育中心(CATIE)和世界农林业中心(ICRAF)同行评审,旨在评估和证明陆上碳项目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表现,以及它们对促进当地社区和生物多样性共同受益的影响, 作为对使用自愿碳市场中可用的其他碳标准开发碳项目的额外验证。CCB标准可以在项目开发阶段评估基于土地利用的碳减缓项目,鼓励在项目设计和开发中同时结合最优操作方法和多重效益原则,识别能够同时减缓气候变化、支持当地社区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推动项目设计的优化和创新,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增加项目开发者获得融资的机会(Goldstein,2015;碳排放交易网,2013; CCBA官网,2021)。


CCB标准第二版:2008年12月,CCBA根据项目开发商和当地社区参与者等CCB标准使用者的反馈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订,来适应不断发展的陆地碳基环境。针对关于项目支持人员培训方式的评论,CCB标准第二版删除了缺乏明确指标和难度较大的可选条件G7(即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管理,指标包括:1)演示如何设计管理措施和监管流程以生成可靠的反馈来用于改善项目成果;2)制定管理计划,以记录决策、行动和结果,并与项目团队中的成员建立共享信息库,避免个人离开项目带来经验缺失;3)演示适应潜在变化的灵活性项目设计,以及该项目具有适当的过程来根据需要调整项目活动;4)一旦初始项目资金期满,就应尽早对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收益做出承诺),加入了对新项目成员进行当地适应性管理和培训的要求。除此之外,CCBA还回应了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三个维度条款的争议,加入了相关条款应对土地使用权规范来避免冲突、限制项目开发人员碳权利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净变化估算,以及加入了对社区影响、监控评估和对全球入侵物种数据库的关注。


2010年6月,CCBA发布了《CCB标准使用规程》作为标准补充。2012年10月,《CCB小农倡议标准文件》出版,该标准旨在加强原标准,利用小农户和社区主导项目向潜在投资者和碳抵消买家提供质量保证文件,并为项目制定指南。小农户和社区主导的土地碳项目旨在小农单独所有、社区集团所有土地上,让拥有管理权的小农和/或社区积极参与项目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减少项目实施障碍。随后,CCBA与加纳自然保护研究中心(NCRC)和雨林联盟合作,领导了这项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


CCB标准第三版:2013年12月,CCB标准第三版(现行标准)发布,同时发布了《CCB标准使用规则》的修订版。第三部标准的修订根据用户反馈意见,以确保CCB标准保持稳定实用性,并为小农户和社区主导的项目获得碳融资提供便利。截至2013年11月,全球共有78个项目进行了验证过程,15个项目实现了验证,有超过130个项目正在使用或计划使用该标准,这意味着可以实现1100万公顷的碳汇保护和48万公顷的原生林恢复,估计每年减少的温室气体(GHG)总排放量超过3000万吨。其中造林、在造林和植被重建项目类型最多,为52%,改善森林管理(IFM)最少(13%),其余主要为减少毁林或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34%)。这些项目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注册的较少,这表明CCB标准正在发挥刺激项目和市场发展的作用,将碳市场投资引导到可持续发展、改善生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需要资金的领域。同时通过CCB标准认证的核证减排标准 (VCS) 项目平均每吨二氧化碳增加了0.5美元,平均交易价格为9.1美元/Tco2当量(CCBA, 2013)。


CCB标准项目文件公开征求意见:参与CCB标准的项目会由CCBA在网站公开,邀请公众对项目是否符合CCB标准的要求提出意见。VCS收到的评论将公布在CCB网站的项目页面上,并由审核员在审定和/或核查过程中考虑。


CCBA还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作为CCB标准的支持和补充,包括《CCB标准的使用指南》,《REDD+项目的社会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手册》和《CCB标准培训材料》。



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工作原理

在CCB标准下开发的项目必须遵循严格的评估程序来获得认证,流程包括CCB标准审核、独立审计、碳核算、登记系统四方面(见图1)。


图1. CCB标准评估内容

CCB标准审核:CCB标准规定了所有项目必须遵守的规则和要求,以便获得认证。


独立审计:所有CCB项目都要接受符合资历的独立第三方和国际核证减排标准管理(以下简称VERRA)的工作人员书面和现场审计,以确保符合标准和正确应用其方法。


碳核算:项目可以选择适当方法来量化项目收益,以满足CCB标准要求。VERRA和CCBA提供适当方法的指导。


登记系统:VERRA跟踪所有CCB项目的所有数据。登记系统追踪所有带有CCB标签的核证碳单位的产生、退役和注销情况。这是为了确保温室气体减排单位都是在CCB核证期间产生的。


CCB标准由VERRA管理,与凯尔国际(CARE)、保护国际、大自然保护协会、雨林联盟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CCB标准的认证体系被认为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在CCBA网站上项目的核心假设之一是:可以同时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而形成双赢局面。此外,CCB的标准和指标明确包括市场策略,并假定碳信用额交易和环境服务付款有助于认证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这对在潜在投资者之间建立信任和信誉尤为重要。例如,2012年的“本地树种”项目旨在以健康财务的方式创造高质量碳信用额,2011年丹麦岛项目明确相关碳减排资金支持用于公园或保护区指定位置或指定状态土地(VERRA, 2021;Melo等,2013)。


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的应用

根据VERRA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近200个项目已经按照CCB标准进行了验证,其中50多个项目已经实现了完全验证。CCB项目跨越了除南极洲以外各大洲的60多个国家。按照CCB标准验证和核实的项目涵盖了超过1000万公顷的面积(相当于冰岛的面积)。CCB标准是与VCS在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AFOLU)项目一起使用的主要标准,获得了优惠的市场准入。该标准可应用于所有类型的土地管理项目,包括重新造林、植树造林、重新植被、森林恢复、农林业、可持续农业和其他土地管理。


     发表于Climate Policy的一篇《森林碳信用的自愿碳市场交易特性》文章(Lee, D., Kim, D., & Kim, S., 2018)针对森林碳项目对自愿碳市场中森林碳信用交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碳市场交易最广泛的核证碳标准(VCS)项目认证,是使用事后核算对项目进行验证和核证后颁发,其中不包括社区共同利益项目。而作为VCS补充的CCB标准的项目和使用基于社区共同效益的标准的项目具有更高的交易比例,作者强调发展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社区贫困的共同效益对于加强森林碳信用在自愿碳市场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碳市场森林碳项目交易的研究表明,自愿碳市场中82%的林业和土地项目都具有VCS认证,通过VCS认证的项目有73%符合CCB标准。VCS+CCB认证的项目价格通常高于只通过VCS认证的项目,但是2016年VCS+CCB的价格为4.1美元/Tco2当量,VCS项目为4.6美元/Tco2当量,这是因为该年交易的VCS+CCB项目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碳抵消成本更低。需要注意的是,CCB认证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样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政府需要自愿支持目标,并根据目标动员政策和实践,监督进度(TOKSOY,2020;Milbank C,Coomes D & Vira B, 2018)。


我国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的实践

2010年的诺华川西南碳汇项目,是中国第一个与外资企业直接合作的造林减碳项目,于2013年3月通过CCBA的CCB标准金牌项目认证。2013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UNFCCC Secretariat)宣布“诺华川西南碳汇项目”成功注册为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该项目包含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间被采伐尚未恢复的退化土地,以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旨在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缓解水土流失,增加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昭觉、美姑、雷波五个县当地贫困社区的收入(人民网,2017年)。


    网易新闻和碳道2021年4月报道,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功注册为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也是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按照VCS和CCB标准对保护区范围内2015年至2019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进行开发,预计在2055年前产生总计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报道认为,红树林造林项目的开发,为相关碳汇修复项目和生态价值市场化提供了范本,对于红树林等蓝碳资源保护、完善碳汇市场交易、助力实现碳中和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Akhtar-Schuster, M., Stringer, L. C., Erlewein, A., Metternicht, G., Minelli, S., Safriel, U., & Sommer, S. (2017). Unpacking the concept of land degradation neutrality and addressing its operation through the rio conven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5(Pt 1), 4-15. 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16.09.044

[2]Augustynczik, A. L. D., Yousefpour, R., & Hanewinkel, M. (2019).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rovision of biodiversity in public temperate forests – A mechanism design approach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olic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46, 706-716. 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19.05.089

[3] Barbier, E., Lozano, R., Rodríguez, C., Troëng, S. Adopt a carbon tax to protect tropical forests: A levy on fossil fuels can support and restore ecosystems that help to stem climate change.. Nature 578, 213-216.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0-00324-w

[4]Demaze, M. T., Sufo-Kankeu, R., & Sonwa, D. J. (2020). Analysing the narrative and promises of 'avoided deforestation' implementation in central africa. The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 22(2), 257-268. https://doi.org/10.1505/146554820829403469

[5]Johnson, B. A., Dasgupta, R., Mader, A. D., & Scheyvens, H. (2019). Understanding national biodiversity targets in a REDD+ contex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92, 27-33. https://doi.org/10.1016/j.envsci.2018.11.007

[6] Lee, D., Kim, D., & Kim, S. (2018).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carbon credit transactions in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Climate Policy, 18(2), 235-245. https://doi.org/10.1080/14693062.2016.1277682

[7]Melo, I., Turnhout, E., & Arts, B. (2014). Integrating multiple benefits in market-based climate mitigation schemes: The case of the 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certification schem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35, 49-56. https://doi.org/10.1016/j.envsci.2013.02.010

[8]Milbank, C., Coomes, D., & Vira, B. (2018). Assessing the progress of REDD+ projects towar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Forests, 9(10), 589. https://doi.org/10.3390/f9100589

[9] Peters, M. K., Hemp, A., Appelhans, T., Becker, J. N., Behler, C., Classen, A., Detsch, F., Ensslin, A., Ferger, S. W., Frederiksen, S. B., Gebert, F., Gerschlauer, F., Gütlein, A., Helbig-Bonitz, M., Hemp, C., Kindeketa, W. J., Kühnel, A., Mayr, A. V., Mwangomo, E., . . . Steffan-Dewenter, I. (2019). Climate–land-use interactions shape tropical mountai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Nature (London),568(7750), 88-9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048-z

[10] Schulz, C. (2020). Forest conservation through markets? A discourse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debate on funding mechanisms for REDD+ in brazil.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14(2), 202-218. https://doi.org/10.1080/17524032.2019.1631869

[11]Toksoy, D , Öztekin, Ç , Bayramoğlu, M . (2020). Situation Of Forest Carbon Projects In Carbon Markets . Journal of Anatolian Environmental and Animal Sciences , JAES, December 2020, Special Issue , 872-881 . DOI: 10.35229/jaes.837015

[12]Xue M , Wu SH , An LD , Xu JL . (2013) The evolution and outlook of REDD-plus negotiation. Biodiversity Science , 21, 383–388.

[13]MJUMITA community forest project validated and verified by SCS under the 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standards and the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2015). . NewsRX LLC.

[14]Marion Suiseeya, K. R., & Caplow, S. (2013). In pursuit of procedural justice: Lessons from an analysis of 56 forest carbon project design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3(5), 968-979. https://doi.org/10.1016/j.gloenvcha.2013.07.013

[15]王敏,刘哲,冯相昭,田春秀. (201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 22(4): 431-437.

[16]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设计标准(CCB标准)审定和核查.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2013-09-03. http://www.tanpaifang.com/tanhui/2013/0903/23794.html

[17] 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 碳交易网. 2019-07-09. http://www.tanpaifang.com/tanguwen/2019/0709/64557.html

[18]第十二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 候选案例: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 人民网,2017. http://gongyi.people.com.cn/n1/2017/1219/c151132-29717151.html

相关网站:

CCBA https://www.climate-standards.org/ccb-standards/

VERRA https://verra.org/project/ccb-program/


作者简介

周土钰

CIDEG兼职研究助理

周土钰毕业于澳洲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国际发展经济学硕士,现任CIDEG兼职研究助理,曾任澳洲发展政策中心研究助理。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与政策影响评估、碳交易、普惠金融、劳动流动性。


指导教师

 杨  越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政策创新与公共治理,长期关注气候治理、碳资产管理相关话题


推荐阅读


研究 |【“碳中和”系列之四】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研究 | 【“碳中和”系列之三】固碳增汇的下一个“风口”在哪?海洋碳库不容小觑!

研究 | 【“碳中和”系列之二】行业巨头纷纷发声“碳中和”,为何“种树”成团宠



同步关注CIDEG自媒体平台

CIDEG视频号

CIDEG微博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